2019理论工作者要为新时代建功立业,民生事业发展的共享价值思考

来源:工作汇报 发布时间:2020-06-28 点击:

2019共创美好新时代,民生事业发展都有哪些资讯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新时代文章,供大家参考。

  新时代民生事业发展的共享价值思考

  价值引领时代。我国的民生事业经过70年的建设已经跨过了“从无到有”的历史阶段,正在迈向一个“从有到优”的新的发展时期。新时代民生发展理念的再定位,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共享”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问题的及时回应,涵摄了丰富的社会思想与民生伦理,为新时代民生事业的发展明晰了新的价值取向。

  新时代民生事业发展的共享价值意蕴

  共享,即共同享有,意味着所有社会成员对发展成果一起分享,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理念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民生的需求认知与供给行为。因此,新时代将民生事业赋予共享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共享理念有利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唯物辩证法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并推动事物的发展,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民生层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全体民众对美好生活状态、发展机会、社会权利的广泛性与实质性诉求。而将不平衡排在不充分的前面,则表现出相关民生产品在地区间、群体间供给上质与量的不均衡,其本质是一个分配是否公平的问题。列宁指出,“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让人民对社会发展成果能够公平地享有。而共享理念倡导的是权利、机会、结果、规则四位一体的公平价值,要求教育、养老、医疗、救助、住房等民生产品在不同区域之间努力达到均等化,以及在不同群体之间实现普惠化。其所蕴含的分配公平的价值主张,具有极强的问题导向性和现实针对性。

  共享理念有助于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实践的主体、价值的主体。一切社会活动均应把人视为最终目的,都应将人民主体利益的实现作为最高价值标准。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和利益格局也在重新塑造。如何获得充足且优质的民生产品已成为人民群众新的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理念所坚持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本质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及维护人民群众最直接和最现实利益的核心诉求。对于人民群众的新诉求而言,共享理念通过各种社会资源的吸纳与整合,各类社会关系的优化与再造,以及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工具的利用,可以显著提高各类民生产品的供给效能,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民生事业的可及性与可得性。

  新时代民生事业发展的共享价值理路

  对价值问题的讨论,是对现实发展问题的理论探源与哲学反思。当前我国正朝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民生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关键发展时期。为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探寻民生共享价值的理路,是我们必须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新时代民生共享价值的目标是人人共享。具体而言,人人共享要达到普遍的共享与差异的共享之间的统一。人民首先是一个整体概念,是所有社会成员的总和。因此,人人共享就是全体人民的共享、普遍的共享,体现的是一种公共价值和集体精神的追求。这就必须破除由制度、身份、规则所造成的资格壁垒,使不同地域、性别、职业、阶层的民众都能够共同且平等的享受社会创造出来的民生产品,将共享的思想与实践、过程与结果扩展至全体人民。与此同时,人民又是一个个具体人的集合,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致使差异化的个人不可避免。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所以,人人共享还应该是一种各得其所的共享、差异化的共享,体现的是对每个人的个人价值和个体需求的尊重。这就需要在民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注重个体性与整体性把握,使每一个民众都能够获得与之需求相对应的产品与服务。

  新时代民生共享价值的标准是全面共享。之所以定位全面共享,主要是由人的需要所决定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类行为与交往的目的和元驱力。在现实世界中人有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生产需要与享受需要、生存需要与发展需要等,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民生的共享应是全面的共享。长久以来受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以及人们认知水平的制约,我国民生产品的供给更多局限在物质、生产、生存、生理、安全等领域,与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尚存一定差距。这就促使我们要在民生事业的完善上补齐有关精神、发展、自我实现等领域民生产品的短板,形成一个全面的民生事业供给体系。当然全面共享的实现还必须正视阶段性的问题。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因此,对待民生的全面共享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在充分考虑各方面现实客观条件和可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渐进全面。

  新时代民生共享价值的路径是合作共享。恩格斯指出,“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而这个数量当然随着生产和社会组织的进步而改变”。不同于一般的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民生产品作为一类社会性混合产品,如果单纯依靠政府分配,会造成公共支出过大以及生产效率的降低;如果完全通过市场分配,又会导致提供结果的贫富不均以及基本服务的供给不足。所以,民生事业仅依靠一元化是无法达到分配上的共享状态的,这就需要构建一种多元参与的合作型生产关系。其中,政府需在民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履行好决策、安排、规制等职责。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积极吸引社会组织、民间团体、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进入生产环节,以提升民生产品供给的能力、效率与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事业发展的共享价值充分回应了人民对公平正义的呼唤,直接指向了群众最现实、最迫切和最根本的利益诉求,体现了客体属性同主体需要之间的统一。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只有牢牢抓住民生事业发展的共享价值的要义,秉持人人共享、全面共享和合作共享的发展取向,才能使人民群众的共享价值追求不断得到实现、丰富和发展。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院研究员)

  理论工作者要为新时代建功立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广大理论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强烈呼唤杰出理论家的现实需求,主动承担在新时代建功立业的新使命。

  新时代为理论工作者提供大舞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经验需要总结、目标需要阐述。而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在深度调整,各国竞争日趋激烈。无论从国内看还是从国际看,这都是一个需要理论也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也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这样的伟大时代为我们理论工作者提供了大舞台。

  具有厚重的中华文明。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根,一个民族不能没有魂。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也是理论工作者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历史证明,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相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过程中,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时代文化相适应、与现实社会相协调,在关键节点就能产生助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深刻昭示唯有文化上的自尊、自信、自觉,方能走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强盛之路。新时代理论工作者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承载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最强劲的时代脉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新时代最动人的时代声音。无论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和要求来看,还是历史地考察各个国家强大的基本规律和演变脉络来看,理论工作者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始终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追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依归,为新时代建功立业。

  新时代理论工作者要承担新使命

  马克思有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成就经验需要总结。经过70年的奋斗、4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砥砺前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总结取得伟大发展成就的经验,探知继续深化改革的启示,都要求理论工作者准确把握新时代基本内涵和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新的改革难点和重点,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这既是理论工作者的核心使命,更是新时代建功立业的必然要求。

  发展问题需要探究。只有准确把握、科学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才能带来思想理论的进步,进而引领和推动实践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理论工作者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勇于回答时代课题,着力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尤其是对于环境污染、社会保障、住房就业等民生领域的重大民生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解决,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新时代理论工作者要勇于担当作为

  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具有强烈的担当意识、敢于担当作为。无论是孔子“天下有道”的社会责任,还是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济世情怀,都集中表达了学者勇于为国家和民族奋斗、服务社会的崇高理想和家国情怀。新时代理论工作者更应继承这一宝贵的文化传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理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这个伟大时代的主基调,在“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中与时代同频共振,与时代同歌同行,以理论之光照亮时代发展之路,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不负理论工作者“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使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论工作者始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扛起责任担当,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以奋斗者的姿态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在实践中以大担当、大作为深刻回答“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人民需要精品,时代需要精品,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理论家。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新时代理论工作者要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聚焦当前国内国际重大发展问题、焦点矛盾、现实瓶颈,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产出杰出理论,以精品之作发挥应有作用。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理论工作者承担“培根铸魂”的工作,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理论工作者只有明大德、立大德,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严格要求自身,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才能做好为社会“立德、立功、立言”的表率,在大作为中为时代明德。

  总之,理论工作者要立足新时代伟大舞台,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解释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当作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执笔:韩喜平)

上一篇:飞屋环游记观后感800字五篇
下一篇:感动中国观后感600字五篇
推荐内容

Copyright @ 2013 - 2018 及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及时范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1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