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高三励志的文章

来源:读书活动总结 发布时间:2020-10-22 点击:

  养浩然正气,成经纬之才,我们用勤奋、用智慧书写我们的壮丽人生。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适合高三励志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你以为努力了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

  这是不久前知乎网站上的一个提问。对此,张小林的回答是: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短期来看有运气的影响因素,长期来看有家庭环境的影响。

  她解释说:“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会对他/她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决定你来到清华北大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你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的机会。”

  张小林发在知乎提问下的回答帖被广泛转发。在围绕“努力能否上清北”的讨论中,“家庭环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再次引起网友对“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关注。有人称这是“贵子”的优越,也有人称这是“寒门式努力”的无奈。不少网友发问:光靠个人努力,“穷孩子”还能挤进名校吗?

  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

  张小林是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大一学生,她的观点来自其老师晋军博士多年来的一项调查研究。

  在晋军所教授的《社会学概论》课上,每年都会对入学新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问题包括“你父母的职业”、“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最喜欢的电影”,等等。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晋军发现,相比全国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构成,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呈现“倒金字塔型”。

  有意思的是,关于学生“入学前活动半径”的统计数据发现,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14级学生里,入学之前曾经到过境外的学生占比43.9%,没有出过省的学生为○。相比之下,西部一所211大学的数据则是,到过境外的学生只有2.3%,没有出过省的学生有22.7%。

  这一项数据统计结果“非常稳定”: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和经管学院,13级和14级学生到过境外的比例都在40%左右,过去的调查结果也是类似的数据。

  “询问入学前活动半径,其实是在调查家庭经济状况,直接询问学生家庭收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调查方式。”张小林认为,是否出国出省和家庭经济状况有很大的相关性。

  因此,这项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是:相对于全国而言,清华大学里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学生更多,并且这一现象多年来一直持续。

  然而,对于这个结果也有质疑的声音:不足200人样本的调查能说明问题吗?事实上,早在2010年,晋军就指导他的学生对清华大学生源状况进行抽样调查:2010级清华大学农村生源占总人数17%。而当年的高考全国农村考生比例是62%。

  晋军还通过多年的课堂随机调查描绘出一名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用晋军告诉学生的话来说,“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即使上了“清北”,但努力程度仍有差别

  张小林的帖子在网上被广泛转发和讨论。令她意外的是,有媒体“断章取义”地理解为“家里有钱就能上清华北大”,甚至冠以《只有富二代才能上清华?》的标题。

  张小林认为,这是对她观点的误读,家庭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指物质条件。而这在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中得到了许多学生的认可。正如张小林所写,在求学过程中,个人努力和家庭环境是两个互补的因素,父母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会相应减少,反之亦然。

  虽然其中存在着一种极端情况——因为资源实在太少,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没有机会上清华北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许多出身“寒门”的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名校。

  此外,对于处于教育发展滞后的贫困地区,国家也要求高校为寒门学子开辟了专门通道。比如,清华大学去年扩大了“自强计划”的实施范围,面向83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的中学招生。

  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圆了“名校梦”。但另一个事实是,如张小林所说,即使在上了清华的学生里,每个人为了上清华付出的努力程度也不一样。

  去年,李力在复读第二年后考入了清华大学。这个从西部小县城走到省城读高中,再来到北京读大学的“农村娃”在家人眼里着实是“光宗耀祖”。

  回想高中4年,李力几乎没有外出娱乐、参加社团活动的经历。除了寒暑假回家,几乎所有时间都留在学校里啃书本、做练习题。可相比之下,同样考入清华的其高中同学王达就“轻松太多”。

  王达的父亲是私营企业老板,母亲是高中英语教师。对于王达来说,没有令李力“崩溃到极点的英语”,也没有控制生活费的苦恼。不仅如此,王达在高中就担任了学生会主要负责人,外出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机器人比赛,暑假到北京学习英语,寒假去国外度假……最终还因学科竞赛表现出色成了保送生。

  在李力看来,“家庭”所给予的条件让王达实现“清华梦”省力不少。“同样考入清华,但其实我觉得他各方面比我能力强很多,而且他学得轻松、快乐。”李力说。

  和李力一样,付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寒门学子”。以晋军的问卷调查来看,他出生于中原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上大学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离家50公里的地级市,上大学前未看过电影,很少有时间看电视。

  通过自身的努力,他在乡镇念了小学和初中后,考入一所县城高中。成绩优异的他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进入一所985大学,最终在研究生阶段考入北京大学。

  回想一路求学的经历,他发现:自己小学和初中同学都来自农村,寒门比例在98%以上;高中同学中,寒门比例占了50%左右;家庭条件的差距在本科期间尤为明显,“优越者每月有上万元的生活费,贫困者只能靠几十元的助学金勉强维持”,在他就读的985院校里,真正出身寒门的学生只占到5%左右。

  进入北大读研后,他发现,自己身边很多同学都从未参加过中考、高考、考研,“一路保送而来,某某省状元比比皆是”。“身边可能有富可敌国的巨贾之子,也可能有手握大权的官员之子,还有可能是电视上看到的明星之子,当然也有农民的孩子、下岗工人的孩子”,但他推测此比例小于1%。

  从98%到50%,再到5%、1%,付林在这些数字的变化中意识到“寒门式努力”的难处:随着学校层级的升高,“寒门贵子”比例越来越小,而最后的1%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还会有所削减,“如果人生是一次长跑,寒门学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太多,起跑后动力不足、补给不足、身体素质差,能够咬牙坚持下来的实在屈指可数”。

  “现在看来,我们都站到同样一个平台上。但如果往前看,你会发现我们走得很艰难,并且还有许多付出一样努力的‘穷孩子’已经‘累’倒在终点前了。”李力说。

  名校可以为“寒门子弟”带来什么

  在北大读研究生时,一个班级20多个人,但真正的“寒门学子”只有付林一个。

  与同学的交往中,付林感到差距最大的是自己的阅历——没去过几个城市、没旅游过、没有唱过KTV、没有去过健身房、也不知道红酒还能分很多种类……“当别人聊天的时候,我只能听,无法参与其中”。

  对此,“心态还算积极”的付林也曾试图多看书、多与朋友交流、多参加他们的活动。可他发现,有些阅历需要资金支持。比如,他的意识里,最贵的相机也就几千元,但一次郊游中,他看到一个玩单反的朋友带了好几个镜头,“听说每个镜头都几万元的时候,我惊呆了”。

  正如付林的感受,进入清华后的李力为了弥补与王达之间的差距,报名参加了好几个社团的招新面试,可结果却很不理想:想加入艺术团,却没有音乐或乐器特长;想加入学生会外联部,却在面试中因表达不好被刷掉;想加入文学社,却发现自己并未看过几本文学名着,面试时连问题都很陌生……

  最无奈的是,最终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参加社团活动——除了学习时间,他的课余时间几乎全花在勤工助学岗位上,“不要说赶超别人,就连弥补都很难”。

  “他们不能无忧无虑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兼职、考虑现实性的东西。”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大二学生张嫚看来,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在大学里的表现是有差别的。

  她记得,大一时需要进行PPT展示,对于从小学就开始制作PPT的她来说“一点儿不费劲”,可班里来自农村的学生“连PPT是什么都不知道。”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皇甫亚楠曾撰文指出,教育内容是一种“文化屏障”,文化屏障是一个阶层的文化符号,现在的教育体系并没有照顾到寒门学子的认知程度,比如纳入正规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寒门学子由于受经济限制,很多人到大学才接触电脑,偏远山区的孩子甚至连基本的网络概念都没有。至于英语,家境殷实的孩子即使学校英文成绩不佳,完全可以通过课外辅导、外教的方式弥补,口语能力比寒门学子好得多。即使教科书一样,他们的文化背景都不会相同。

  在晋军老师关于学生“最喜欢的电影”调查中,清华大学社科14级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分别是《肖申克的救赎》、《盗梦空间》和《哈利·波特》。可对于李力来说,在大学之前,他从未在电影院看过电影,“老实说,大二之前,我连《肖申克的救赎》都没看过,平常大家提起这些国外电影,我只能保持沉默”。

  一位社会学研究者告诉记者,1999年大学扩招以后,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降低已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如此,好大学中的“精英”来自城市的居多,因为“城市的孩子、父母职业好的孩子,从小见多识广、阅历丰富,比农村孩子拥有更多的优质资源”。

  看完郑也夫的《科场现形记》,就读于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大二学生曾杰对“寒门贵子”的讨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用马克思·韦伯关于经济、文化和声望的社会分层标准来解释,“一个学生家庭的经济地位、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资源决定了你能不能上名校”。但同时,他相信,教育能够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来了清华之后,只要你有心,什么都可以补上。”曾杰认为,“大学”是一个催化剂,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让“寒门学子”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一个不错的社会地位,“但不能保证你能获得最高的社会资源,保证最高的社会地位”。

  晋军老师的一段话,张小林记得很清楚。晋军说,“大学第一年后,大家会变得越来越像,那些没有出过国的,可以慢慢获得机会,那些在超级中学没有社团和课余活动的,也可以弥补,所以教育对个人的成长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帖子引发的讨论还在继续,许多评论张小林已无暇顾及,除了删去一些理解特别偏颇的评论,唯一一个留在她心里的评论是:“社会的未来是你们的,但我们也会努力的。”

  励志文章2:加油,高四生

  夏天是个分水岭,总是喜忧参半。

  许多18岁左右的年轻人收获了“盛夏的果实”,很快他们就要去上大学了。而对有些人来说,这个夏天全是忧愁。所有原本高兴的事,也都打上了一层霜。只因他们没能考上大学。

  好些年前,我曾是后者中的一个:漫不经心考大学没有上线,面临着去复读做个高四生还是参加工作的抉择。靠着不错的记忆力,我十分顺溜地在当年7月底考上了一个好单位,红纸写着我的名字,第一名。

  然而,上班不到半个月,走入社会的新鲜感仍蓬勃,许多同学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陆续到了,让人不得不考虑人生的未来。一天中午值班时,我忽然意识到,这辈子可能上不了大学啦!脑海里反复出现好友燕的大学生哥哥写给她的信:这一生不上大学,会缺少一种生活方式,会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莫名地,在中午空旷寂寞的办公室,我开始慌张地哭泣。命运那么大,来得那么急,我还没能消化。

  始料不及的是,并非我想去复读就可以。复读班的班主任、一位退休返聘的女老师,因我高三曾经的叛逆,明确说不接收我,理由是担心我会坏了班上的学习风气。后来即便努力争取到复读机会,但班主任没有在宿舍安排我的床位。对于这种软歧视,我唯有隐忍。每天低着头走进拥挤的教室,每天对着书本给自己承诺: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定要远离这里!

  进复读班一个多月后的一次测试,“洗心革面”、刻苦学习的我各科成绩已迎头赶上,英语和语文还相当不错,终于从班主任那里赢得了一个床位,不用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在家与“学校”之间。运气更好的是,同宿舍的两个女孩都善良而单纯,一个是初中毕业考上中专已工作两年的艳,她说在机械厂当售货员卖扳手、螺丝有点烦,不如回来复读碰碰运气;另一个是家在农村考了四五次大学总是差几分的云,她是我迄今见过的掌握英文单词最多的人,各种匪夷所思的单词她都了然于胸。原因很简单,她背下了一大本英汉辞典里所有的单词,费了多少年去实现这个目标现在已记不清楚了。我和她俩一见如故。

  成为高四生的三个多月后,因诸多敬业的老师悉心教导,我已逐渐找回学业方面的自信。然而,依然会对着书本默默流泪,对着茫然的未来流泪。不让任何人看见,不向任何人透露点滴,只是强迫自己,将心思放在每一道题、每一个单词、每一次考试上。

  一切都带着背水一战的味道,此前此后都没有那样努力过。就这样,人生中的第二个“黑色七月”如期到来。考后我梦见了准确的总分,与真实成绩一分不差。考上了,并非心目中很好的大学,但总归是考上了,可以去飞翔了。心底有个模糊的期许,将要去看这世界山水和人心的精彩。再回首那充满孤寂泪水与不屈斗志的一年,恍如隔世。三百多天,每天都在与自己搏斗。其中有许多美好的忆念,有很温暖的点滴,有同甘共苦的美丽,但,平淡中有种惊心动魄的折损,令人不想重复。

  真实的人生,从高四开始。从书本到现实,又从现实回到课堂。那一年,让我懂得许多真相。从此不会再骄傲,从此不欺负别人但也不无原则退让,从此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鼓励有多么重要。

  每一个高中毕业生,人生都翻开新的一页。从此不再是小孩,从此要低头去面对真实的自己。在漫长人生中,16、17或18岁的这一年,只是其中一个小小台阶,跌倒了就要站起来。这一生想要走什么样的路,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想上大学就踏踏实实去做高四生,这没什么可羞的。成长从跌倒开始,再说在咱中国,上大学相对而言更容易寻觅到向上的路——这是真的,因此有书读还是去吧,先别论大学的排名以及专业的冷热。若高考失利,经济或其他条件不允许你去做高四生,别泄气,只要心中有光,只要自己坚持,一定还会有其他进修机会——曾经的中国“打工皇后”吴士宏不就是中专毕业吗?别在意“聪明人”们的讥笑,像许三多一样沉下心去做有意义的事,上不上大学就不是最重要的了。

  写此文时暴风降临,窗外的树木在迎风飘扬。它们没有被强劲的风拔起,唯因根在那里,坚如磐石。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要遇见许多大风大雨,过后能否更强劲,一切只能靠自己。真的,只能靠自己。亲爱的高四生,加油吧!

  励志文章3:清华园里忆衡中

  “你高中是哪个学校的?”

  “衡中的。”

  “就是那个衡水中学对吧,知道知道,你们学校考了很多清华北大吧?”

  刚踏进清华园时,类似这样的对话在我身上发生了很多次。的确,无论是上大学,出国,抑或是工作了,我们永远都有一个名字——衡中人。衡中也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可能外界总会有各种各样不知情的传闻,然而,只有衡中人知道,三年的酸甜苦辣给了我们多大的财富,只有经历过衡中的生活,才知道衡中精神的伟大。

  我们可以在早上5时30分起床后,于5时35分在操场集合完毕,所有人都自觉拿着书或笔记本认真地背诵。而后我们便像军队一般,用整齐的步伐与嘹亮的口号释放我们新一天的激情与活力。而你若在此时到宿舍察看,一定会惊讶于那整齐的被褥与干净的地面。

  我们可以在课间10分钟内,保持教室自习一般的安静,甚至有的同学可以高效地完成一张化学或生物学案。

  我们的奥赛生可以在繁重的文化课压力下兼顾奥赛,当人们都称赞他优秀的文化课水平时,他却已经挂上金牌,提前踏进清华的校门。

  我们的班干部可以顶着繁重的学习压力,查量化成绩,组织班会,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

  我们的同学可以在教室里静若处子地学习,而在运动会上如离弦之箭般奔跑,在联欢会上声如天籁般地演唱。

  ……

  这就是我们,集高效、严谨、责任、才艺于一身的衡中人。

  而我作为衡中一员,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历与感悟。

  最初踏入衡中,全省的高手聚集于此,我感到自己渺如沧海一粟,前路茫茫。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堂语文课,我被一位同学动人的朗诵所折服;第一次物理作业,我因为对公式不熟而面对大量的习题手足无措;第一次英语测试,我考了班里40多名,受到巨大的打击……

  虽然受到不少挫折,但我心底有一股不熄的烈焰,我不服,我相信我能够成为强者。在入学不久的一次班会上,老师问大家,谁的目标是清华北大,我毫不犹豫举起了手。可是,第一次调研考试,我便考得不理想,虽然不算太差,但离目标还很远。考后的班会上,老师又问,谁还依然坚持清华北大的目标,我又一次毫不犹豫举起了手。因为我知道,拥有坚定的理想,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是的,纵然难过,但我从未放弃。我在我的英语改错本前写下了“I have never got back.I will never give up!”之后,在我薄弱的方面,问老师,练题型,改错总结,复习学案……我尽最大的努力去超越自己,向更好前进。在高一下学期,年级第三,年级第二,年级第一,我终于站到了顶峰。

  我从不服输,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我的班级。我们班一向在全年级领先,而在高二第二次调研考试中,全班大退步,受到了竞争对手的冷嘲热讽。考后,年级组织过一次警示与激励性的会议,我代表班级作出庄严承诺,“我们要的不是拿回以前的辉煌,而是创造新的神话!”此后,我感到班里的每一名同学胸中都有一团火,我们在奋发,在努力,在耻辱中涅盘。终于,在期中考试中,我们班各科成绩全是年级第一,年级前十占了4个,“王牌班”的名字从此远扬。

  我想说的是,有一群朝着共同目标一起努力的兄弟姐妹,真的很幸福。不仅是学习,其实处处都有集体的力量。记得在高二运动会的接力赛跑中,我跑最后一棒。由于前一棒的同学摔倒,到我接棒时已经被落在他人身后很远。我本已经泄气,但刚跑了两步就听到班里同学们穿云裂石的呐喊,冷寂的心一下被激情的火点燃,我拼命地狂奔,呼吸困难,双眼发昏,我的脚步却不曾慢下。最终,竟然硬是追上近50米的距离,超过了一个人。

  回忆在衡中的成长经历,我的内心永远都是澎湃的。

  我还清楚地记得,物理老师得知我自主招生没通过后,给我讲了上届一个学长的故事。他保送、自招都考得很好,却由于一些恩怨没被北大录取,然而他硬是坚持下去,高考考上了清华。于是,我抛开一切,把自己完全燃烧,来一个彻底的破釜沉舟,向高考冲刺。

  我每天跑操第一个到位,放学最后一个走,空余时间几乎全都用来做题。我的成绩也一点点在重归巅峰。二模、三模都是年级前十,我真的找回了自己的位置。

  可是在高考倒计时5天时,灾难又一次发生了,我感到胸口疼,去医院检查,发现是严重的气胸,医生建议手术,并说如果立刻手术,还能赶上高考,要是硬撑着,后果难以预料。短暂的绝望后,我冷静地打电话通知了家长,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准备手术。

  气胸是指肺泡破裂,气体进入胸腔,造成对肺的巨大压迫。而我的手术则是插管进行排气。管子大概有拇指般粗。第一天晚上我疼得基本没睡着觉。然而更大的痛苦是,医生要求咳嗽来促使肺膨胀以排气,事实上这个排气装置并不是向外抽气,只能主动咳嗽把气体“挤”出去。刚开始,因为我怕疼咳嗽没用力,气排不出来,医生一看很着急,丢下一句,“要想赶上高考就得使劲咳嗽”。我如受晴天霹雳,要知道,我现在只剩高考这条路可以通往我的理想,不能参加高考,我还不如去死。于是,我忍着剧痛咳嗽,疼得我麻木,疼得几乎晕过去,妈妈心疼地掉下了眼泪。当然,爸妈都没有阻止我,因为他们知道我对理想的执着。是的,如今如果让我这么做,我肯定打死也不干,可那一次,我做到了,我真的坚强到把自己感动。而这一切,都来源于衡中培育出的那种坚韧、敢打敢拼的精神!

  6月6日下午,我出院回到学校。7日,我走进考场。我不记得有多疼,更不知道什么是紧张,我感到这个世界只有我的存在。我在挥笔书写着我的理想。

  当我接到清华的录取通知书时,我真的丝毫没有激动,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应得的,上天不会抹杀我的理想。

  如今,漫步在清华园中,我仍时常想起当年拼搏的点点滴滴。衡中,永远是我最珍贵的回忆,是我一生的珍宝。

  励志文章4:十年前的高考

  十年前,那时候没有电脑,我还留存每天记日记的习惯,在日记里,可以肆意的发泄自己的情绪,可以为自己加油,也可以独自舔伤口,已经忘记,十年前是如何期待十年后的自己,可现在的我,对自己年龄的答卷我认为只是及格而已,人生还有好几个十年,更需努力!渐渐的发现,回忆似乎可以让自己更有前进的力量,所以希望借助十年前的回忆,重新认识自己,给自己加油!

  这些天,整个社会都在关注高考。的确,高考,对于每一个学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关口,甚至是人生的转折点,而很惭愧的说,我经历过两次高考,一次是失败,一次是险胜,这段日子我记忆尤深。

  不知不觉已经十年过去了,十年前的事情只留下影影绰绰的记忆,那些我真正在意的记忆则刻骨铭心。十年前,第一次高考录取竟然被某专科学校录取,这让我失望之极,距二本线差9分,就被录到当时我认为烂到无以复加的这样的学校,让我深受打击,也有不甘,总觉得自己其实只差9分而已,从来没想过复读的我,决心复读,可这一决定,无疑给我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我至今都清晰的记得,那天早晨的早饭,父亲母亲深深的忧愁,即使这样,父亲终究不忍心断送我学习的路,我第一次见父亲流下眼泪,当时的心情至今仍清晰的记得。我觉得,那是我的耻辱,我让我的家庭因为我而面临困难的处境,让父母因为我而更加劳累。那个暑假,我变得更加沉默,只要家里的活,都积极的去做,不管是农活还是家务,记得,去玉米地里帮他们锄玉米,才上午10点,我就被晒的脸色苍白,头晕目眩,母亲看见了,劝我回家休息……白天强忍的情绪,每到独自躺在床上熄灯之后,才肆意爆发。但我内心知道,必须鼓起勇气再来一次,才能给自己和家人一个交代。

  去学校复读报道那天下着雨,一早吃过饭,我带着沉重的书和被褥,骑着自行车来到熟悉的学校宿舍,自己一样样的将它们搬到宿舍,报完名,站在空旷的操场上,感觉内心和这操场一样空旷,就这样定了,重新起航,无论付出什么,都必须拿到最后的胜利!

  复读的日子伴随着无数场模拟考试而来,卷子越摞越厚,每天晚上12点睡觉,早晨5点半起床,一直一直就这样坚持下来。渐渐的,发现自己经常头晕,也没在意。就在有一天放学的时候,从不来学校看我的父亲站在校门口,让我讶异不已,更让我惊讶的是,他给我送来了补血口服液,这基本上是我第一次喝补品,更是父亲第一次给我送东西。他送完就走,只留下我手里沉重的这份期望和关心。

  很快,又该高考了,是在县上考的,为了省住宿费,我跟小玉住在县里上班的她亲戚那里,两天的考试,状态挺好,老师说不让考完对答案,果然大家都不提,两天很快就考完了。然后回家帮忙收麦子等结果。

  记得结果出来那几天,我用座机查录取情况,第一次查,说没有录取信息,让我的心紧紧的揪在一起,母亲宽慰说,再过两天吧,或许结果还没出来。那天吃了早饭,我独自一人在家,我拿起电话试着再查一遍,电话里传来的是,你已被西安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喜极而泣!

  直到现在,我都感恩父母当年允许我去复读,如果没有他们,当然决不会有今天的我,今天能有自己一技之长的我,这在我的整个生命中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也庆幸十年前自己的坚持和辛勤付出,正是十年前自己的努力,换得自己今天的成果。我也相信,我今天所有的辛苦付出,终究在后来的某一天,以另一种惊喜回报给我!

  励志文章5:忆那些为高考奋斗的岁月

  又是一年高考志愿填报时,几个复读的同学问我填报志愿的事情,看到他们对大学的期待与渴望,在大学里“闲游”了将近一年的我也时不时的会回想起那个曾经被我们成为“恶魔般的地狱”——那些为高考奋斗的岁月。

  那个时候为大学而奋战的我们是何等的让人羡慕,让人嫉妒,让人无法理解,所有的一切都自己一个人做,所有的悲伤从不曽流露在外人面前。在高考的前几个月,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不知道是不是悲伤的面孔,在这个雷电袭击着我们身心的地方,每个人的心中都似一团火,正在胸口慢慢喷薄,就像是那无缰的野马,准备在无边的旷野上奔驰,偶尔朋友碰面,我们所给的就仅仅是一个拥抱,一个祝福的眼神,一个深切的微笑。

  同学间的情谊,朋友之间深切的祝福,老师们对我们无微的关注,当时我们的口号是:“不经历炼狱般的痛,怎会有凤凰涅盘般的重生”。接受着高考前的一切安排,接受着老师同学的一切好意,一切都为了自己那个卑微的不能再卑微的梦,那个时候的我们,认为高考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就这样默默的努力着。

  倒计时的三十天里,英语老师给我们放着考前励志,每天的课前一支歌,每天的课间宣誓,同学们的激情无时无刻不高涨着,每天几点一线的生活,也使我们生活的那么充实。教室里,每天试卷充斥着教室的怀抱,每天都能让双手沾着油墨的香气入睡,每天的生活都是如此的枯燥而富有生气,因为在那里,能够清晰的听到同学们的呼吸,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期许是有多深,更能感受得到一群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实现梦想之后的那一阵阵惬意的微笑和那充满着爱意的拥抱。

  终于到了高考时,没有太多的语言,还是眼神传达着对每个人的祝福,记得我们每次上考场的前几分钟,班主任站在我们的必经之路上和我们击掌,还说着“**,加油”。他记得我们班每个学生的名字,他从来都没有喊错过我们的名字,我们都欣然走进考场,轻轻松松答卷,交卷,最后还不忘给监考老师一个甜美的微笑。

  最后一课英语结束,走出考场,迎来了许多的家长站在门口等候,他们关切的问考得怎么样,很少有人回答,我们都默默的不说话,微微一笑,望着蓝天,看着太阳,长舒了一口气,瞬间觉得越过高考,没有什么是自己过不去的坎,别人认为的“痛苦经历”对我们这些个朋友来说是多么大的一个挑战,高考后的第一个夜晚,我们最后一个在教室相聚的时间,好多的同学都哭了,说不出为什么,陪伴了我们三年的同学,老师,我们真的是再见了,记得刚上高中那会,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说,我再也不会回忆起我这么一段经历,也不会想起自己为了高考所付出的努力。我没这么想,我觉得自己会想起的,因为这里珍藏着我最美好的回忆,在这里,我收获了友情,师生情,收获了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勇气和魄力。我想再也没有这么一段时光会让我如此努力了,我会时常珍惜。

  好多人都说“有聚就会有散”。我们都信誓旦旦地说着未来的事,说好我们会相聚,说好我们好聚好散,青春就是如此呀,无论何时,都会有散场,只留下我们的回忆在心中,寝室的最后一晚,好姐妹们都没有睡觉,八个人挤一张床,相互拥抱着,思忆着过去,畅谈着梦想,时间总是那么快,看看现在,我们都已经进入大学快一年了,不知道远方的朋友们都还可好?说好的联系也随着我们的离开见见中断,每个人都各忙着各自的事情,不知道还记不记得我们在一起时说好的约定,或许记得吧。

  记得青春散场的歌词里这么唱到:“那时候我们都一样,奔跑在同一个方向可我有天使的翅膀,飞到远方收集散落的阳光,用快乐湿润这夕阳,任凭时间静静流淌,我们依旧记得我们不要把彼此遗忘,约定重逢在明天的路上。”高考的岁月里正在开始慢慢散场,我们学会了努力追逐自己的梦想,我们不断成长,偶尔有风雨阻挡,总会有片天空让我们飞翔。

  回忆总会心伤,作为一个大学生,现在我只能说,回忆过去,且行且珍惜吧。

上一篇:让人热血沸腾的高三励志文章
下一篇:最新高三励志宣言语录

Copyright @ 2013 - 2018 及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及时范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189号